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日據時期

日據時期地籍圖

臺灣地區土地之地籍測量,初期係清朝為賦稅需要,於乾隆53年(西元1788年)臺灣全面實施簡易踏查清丈土地,臺北附近編成賦積清冊據以課稅,惟成效不彰。光緒11年(西元1885年)劉銘傳擔任臺灣巡府,越年成立臺北清賦局,積極辦理土地清丈及整理地籍,清丈結果調製「魚鱗圖冊」(類似現代之地籍圖及歸戶冊等圖冊),作為地籍及稅籍之依據。現今本市轄區,依當時清丈結果劃分如下:

(一) 大加吶堡:包括臺北城內,艋舺及大稻埕3區,以及下崁等38街庄(即今之龍山、城中、建成、延平、雙園、古亭、大安、大同、松山等區之全部及中山、南港、內湖3區之部分)。
(二) 芝蘭一堡:包括大直(今之中山區內)等21街庄。
(三) 芝蘭二堡:包括北投等7庄。
(四) 文山堡之一部分:包括興福、萬盛、內湖及陂內坑等4庄。


清朝魚鱗圖
清朝魚鱗圖

清代臺北盆地聚落分布圖
清代臺北盆地聚落分布圖

日據初期仍沿襲清朝舊制,但因圖冊毀損不全,難以施行。為徹底清理地籍資料,首先於明治31年(西元1898年)發布「臺灣土地調查規則」,並設置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,積極展開土地調查工作(包括地籍調查及測量),以達其清理地籍、增加稅收之目的。

土地調查之三角測量作業於光緒29年(西元1903年)完成,其戶地測量作業則於光緒30年完成,計完成庄圖(現今之地籍圖)、土地臺帳、地租名寄帳及大租名寄帳等地籍圖冊,已為臺灣地籍整理奠定良好基礎。

臺北市部分土地在日據時期曾辦理市地重劃,有「中山北路」、「中山女中」及「幸段」等三地區。於民國27年及28年間,即制定「重測實施規程」公告實施並陸續辦理「換地預定指定通知」,其餘「重劃公告」、「地價差額補償」及「重劃後土地登記」等程序,因日本戰敗投降停止辦理,惟土地所有權人已依重劃換地後之範圍實施使用,導致土地登記簿記載之面積與實地使用面積不符。

民國66年2月臺北市土地重劃大隊接辦該項業務,因土地重劃法令與日據時期之規定未盡相同,土地價值增高,地權演變繁雜。為解決人民產權糾紛,臺北市於民國66年11月至67年4月辦理日據時期重劃土地地籍清理,且於民國67年8月擬定「臺北市日據時期實施土地重劃地區地籍清理方案」及要點,報奉行政院68年12月14日台68內字第12609號及69年1月15日台69內字第0556號函核定。有關地籍清理成果圖冊,本府已於69年2月6日府地重字第05486號公告並通知各土地所有權人。民國69年臺北市辦理日據時期土地重劃地區地籍清理,其地區及範圍如下:

  1. 中山北路沿線地區:即中山北路沿線重劃範圍,東至林森北路中心線,南至南京東路,西至淡水線鐵路,北至民族東西路。
  2. 中山女中附近地區:即中山女中附近重劃範圍,東至復興北路,南至縱貫鐵路邊,西至新生北路1段,北至南京東路2、3段所圍之土地。
  3. 幸段及附近地區:即新生南路附近重劃範圍,東至建國南路,南至信義路2、3段,西至臨沂街及杭州南路1段,北至八德路及忠孝東路1段所圍之土地。


日據時期地籍圖
日據時期地籍圖

日據時期地形圖(1:25000)
日據時期地形圖(1:25000)

日據時期土地重劃換地預定圖
日據時期土地重劃換地預定圖